Skip to main content
  主页 > 文化

村上春树最新长篇:开始探讨衰老和不确定性

2024-12-17 浏览:

 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:仇广宇

  发于2024.12.16总第1168期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杂志

  2022年的一个秋夜,日本新潮社的特约编辑寺岛哲也,突然收到了作家村上春树交来的一份手稿,当他看到《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》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标题时,心中感到了一阵惊喜。作为村上春树多年来的合作伙伴,他知道,村上已经有五六年没有长篇新作问世了。

  所有热爱文学的读者,都知道村上春树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力和地位。从197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《且听风吟》至今,这位耐力惊人的作家已经笔耕不辍45年,出版了15部长篇小说和多部短篇小说、散文集,也涉猎过非虚构文学的领域。他的作品畅销全世界,屡获国际文学大奖。多年来,在世界文坛,他也一直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竞逐者而闻名。在文学之外,村上春树的生活方式也被读者津津乐道,他日复一日的长跑习惯,对爵士乐的痴迷,收藏T恤的爱好,制作广播节目的副业,在书迷们眼中都透着一股流行偶像般的魅力。

  因为这样的人气和魅力,每次村上春树推出新作品时,都会在全球掀起一阵热潮。不久前,村上春树的最新长篇小说《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》的中文版终于上市。细心的中国读者会发现,过去那个深谙少年心性的村上春树似乎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,他开始难得地花费篇幅去描写一个老年人的形象,文字中也开始透露出对死亡和衰老的惶恐心态。这是他在过去四十多年间从未触及的领域。

  四十多年来,善于文坛长跑的村上春树,也并不是一帆风顺。虽然他早已收获了口碑和销量,其作品却常常遭到误读甚至误解。总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“青春文学”“通俗文学”,不够深刻,甚至质疑他是否够格成为“诺奖候选人”。但在很多研究者看来,村上春树的作品质量是毋庸置疑的,甚至,对他们而言,村上的作品还有很大的解读和挖掘空间。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副教授杨炳菁所指出的那样:“无论是在国际文学空间中的可见性还是写作深度,村上春树作品的优秀都是实至名归的。他之所以给人通俗的印象,还是因为他的作品有待学界进一步去挖掘和研究。”

  第一次触及衰老

  17岁少年“我”与16岁少女“你”陷入炽热的恋情,“你”却在某一天彻底消失于现实世界。为此,“我”曾抛弃自己的影子,前往一座被“不确定的墙”隔绝的虚拟小城,去从事阅读旧梦的工作,只为与留在那里的“你”朝夕相处。二十多年后,回到现实世界、人到中年的“我”突然被梦境驱使,来到日本一座偏僻的小镇图书馆担任馆长。“我”在图书馆邂逅了前馆长子易先生、咖啡馆女老板和一位穿着黄色潜水艇图案夹克的孤僻少年,和他们交上了朋友,也记挂着心中那座虚拟小城。最终,“我”再度越过变幻不定的墙,前往虚拟小城,在那里和夹克少年重逢,少年选择永久留在小城生活,“我”则下定决心再次回归现实。

  这就是《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》讲述的故事。听起来,这个故事似曾相识,依然有着村上春树笔下那些童话般的隐喻和象征,也有人们熟悉的青春爱恋和对孤独的描述。这种似曾相识确有来由,因为这部小说本来就与村上春树早年的两部作品密切相关。这两部作品,分别是他发表于1980年,但并未结集出版的中篇小说《小城,及其变幻不定的墙》,以及他出版于1985年的长篇小说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》。在新作中,“读梦”“图书馆”等情节的设计,对奇妙生物独角兽的详尽描写,都能让熟悉村上作品的读者回想起《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》中曾出现过的内容。

  一遍遍重述过去曾讲过的故事,其实是出于作家本人一种固执地追求完美的心理。中文版《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》的译者、翻译家施小炜提到,多年来,村上春树一直对过去的那两个故事不甚满意。他觉得自己年轻时的写作技术不够好,无法完整地还原他心中真实的想法。哪怕到了三四十年后,改写这两个故事的念头还是在他心里挥之不去。“他的原话是:‘年纪大了,我会寻思,接下去我还能写几部长篇,想(对这个念头)做个了断。’”施小炜对《中国新闻周刊》说。于是,村上春树将1980年那篇涉及年轻男女爱情的、关于“两个世界”的小说彻底加以扩写,写完之后仍然觉得意犹未尽,于是又有了图书馆、回到虚拟小城等绵延不绝的故事,用他自己的话说,“出乎意料地花了很多时间”,才完成写作。

相关文章